八十六年前,一场伟大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它标志着“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开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青年学生们在斗争中表现出的爱国热情和所选择的革命道路,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

历史背景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12月12日,北平学生举行第5次示威游行,高呼"援助绥远抗战"、" 各党派联合起来"等口号。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12.9运动精神
传承“一二?九”运动精神,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爱国情怀。特别是在当前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要学习知识本领,为报效国家创造条件。要具体强烈的爱国情怀,同不爱国的言行做斗争。
“一二?九”运动是“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学生爱国运动,并得到全国人民响应的运动。面对他们“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爱国情操;面对他们“爱祖国高于一切”的爱国热情;面对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我们要学习和发扬他们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及忧国忧民的光荣传统。
12.9运动历史意义
“一二?九”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重要的不仅仅在于对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更在于它对现代青年精神建设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使命观与民族责任是整个社会得以良好发展的关键。这个长远目标的实现必须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在大力倡导中国梦的今天,青年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必须围绕党和国家的治国方略和治世思想,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播正能量,创新时代精神,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拼搏。
“一二?九”运动作为历史事件已经永载史册,但其中的思想内涵却要在每个青年学生心中传承发扬。因为对于那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岁月,整个中华民族只能总结其因,不忘其果,不能让类似屈辱在中国大地上再度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