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13班校友陈杭事迹
校友简介:
陈杭,四川泸州人士,2011年考入227平台皇冠,在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学院111313班学习,他在学习期间积极上进,甘于奉献,在校期间,担任青年志愿者,任劳任怨;进入数控助教小组组员,辅助教学。2014年毕业,进入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工作中始终乘承着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的态度,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为目标。在2021年参加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七届职业技能竞赛荣获数控铣工第二名。现在航空工业成飞数控加工厂/数字化制造中心从事加工中心操作调整工。
校友寄语:
无论我身在何方,无论我经受了多少磨难,我都将牢记航院母亲的告诫“明德、笃行、求实、创新”,是您教会了我做人要以德为本、德才兼备,学习要踏踏实实、知行合一,做事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工作要开拓思维,大胆想象。让我在岁月的长河中乘风破浪,驶向辉煌与荣誉。我在此献上一个学生最衷心的祝福,愿母校桃李满天下,再创新高,永铸辉煌! 愿老师幸福安康,桃李芬芳!愿学弟学妹学习进步,前程似锦。
联系邮箱:chengfeichenhang@163.com
获奖荣誉(学校、企业):
QC项目《空客A320九号框》荣获2017年第十六届“海洋王”杯全国QC小组成果发表赛一等奖
QC项目《空客A320九号框》荣获二〇一七年航空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七届职业技能竞赛数控铣工第二名
勤于学习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我已离开大学母校七年。回望过去的大学生活,昔日的点点滴滴仿佛电影画面般一幕幕从脑海闪过,心里莫名的生出许多思绪,感慨万千。
三年对于求知学习的学生来讲是极其短暂的,大学三年里,我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不管是校园内还是校园外,不管是输赢,我只抱着一种学习一种锻炼的心态去,我很喜欢这样充实的生活方式,至少这是一种敢自我挑战的行为,这让我成长了不少。其中,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成为本专业助教小组成员,看着老师们将一张张图纸描绘成为现实,看到数控机床在老师举手投足之间就能造就一个个工艺品,当时的我们便被这种神奇的“魔法”吸引,在老师的悉心教导和师兄们的热情帮助下,我也成为一个“魔法”学徒,这对我在将来快速融入到“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行列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三年,同样的时间,有的人顺利地到达了成功的彼岸;有的人站在原地默默地等待;有的人捶着胸口,惊叹时间飞逝,后悔虚度岁月。在这短暂的三年里,我学到了许多的专业知识和做人、做事的常识,在这里留下了欢乐的笑声、成功的欢呼,伤心的泪水和苦恼的哀叹,同时也结下了珍贵的师生情、同学情和朋友情,这些都将会成为我人生中一笔很重要的财富!不管将来在哪儿,我都会把这些牢记在我的心里。
甘于奉献
自大学毕业,就怀揣着航空梦进入成飞集团,在工作中始终乘承着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的态度,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为目标,快速蜕变成集团骨干技能人才,掌握先进的大型复杂航空结构件的制造技术,带领团队建设,攻坚克难,承担多项国防设备制造的重担,真正发挥“一加一大于二”。
在跨代新型的国防设备制造过程中,引领着一个平均年龄26岁的团队,在某重点项目中大型复杂航空结构件的关键部位重点攻关,由于零件大,精度高,变形大,构型复杂,加工周期长,成为此零件的制造瓶颈;通过深入分析,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查询相关资料,并向经验丰富的“张川技能大师工作室”寻求技术指导,在关键时刻长达48小时奋战在工作岗位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在长达数月的坚持中,将自动化与高技术相结合,使用“孔位分中法”与“拉边偏移法”相对照,研发出自动化程度高,效率高的办法,突破了构型复杂、精度高束缚,进一步完善了跨代的加工方法。在《降低空客A320九号框零件切削刀具消耗量》QC项目中,结合“POCA循环管理法”和“5M1E分析法”准确的找到问题,按照“5W1H分析法”快速解决问题,制定有效的措施。
经过几年的工作沉淀,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航空报国的理念。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为热爱的事业,为祖国的航空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敢为人先
自17年第一次接触技能竞赛以来,便被竞赛的魅力所吸引,在竞赛的道路上越行越远,依托技能竞赛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与选手进行交流,在极短的时间内可以取得巨大的收获。今年,航空工业集团第七届职业技能竞赛如约而至,通过多年的积累和赛前集训,过五关,斩六将,经过公司选拔、集团预赛、集团决赛层层选拔,最终斩获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七届职业技能竞赛数控铣工第二名。
在此次竞赛中,理论题库涵盖范围广、题量大、达到惊人的20多万字,实操跨度时间长(7.5H),尺寸数量多,精度高(±0.02mm),让本来就在竞赛方面尚还在学习中的我倍感压力,这也是我第一次面对如此长时间、高强度的比赛,对于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在比赛中好好发挥,训练期间每天早上6点起床记忆理论题,且周末无休,每周进行一次理论模拟,查漏补缺,查找记忆缺失点,针对易错题恶补知识,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为了有充足的体力应对实操长时间比赛,每天的训练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训练期间,我们先后更改了10多次工艺方案,对零件变形大,精度高的尺寸重点关注,加强练习,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直到完全掌握。针对零件变形大的问题,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夹持厚度和夹持力度,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工艺凸台的宽度、厚度、长度,分析每一次的变化带来的影响,直到零件变形在0.01mm内,又能保证零件的夹紧力,经过约一个月的调试终于加工出全尺寸合格的零件,最终确认下工艺方案。
竞赛的结果是努力付出的体现,竞赛的过程才是我们最大的收获,那一次次的调试带来的变化,过程中的失落、困惑、迷茫、激动、兴奋犹如过山车般的激动人心,是竞赛的宝贵财富,赛后再与选手们一起交流,讨论大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互相学习,这就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收获加倍,也是竞赛的魅力所在。在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优秀技能人才同台竞技过程中,既学技术、又比技能,不仅促进了职工技能水平的提高,还加快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在过程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自己学习,我相信勤定能补拙,只要每次进步一点点,慢慢的就能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