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遗风古蕴,传文化薪火。227平台皇冠信息工程学院“石榴花开 筑梦木里”实践团秉承乡村文化振兴的使命继续前进,于7月15日-17日在水洛乡开展了民族非遗文化调研传播活动。本次活动主要拜访了木里藏族自治县水洛乡“藏族锅庄舞”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兰布老师和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木碗制作技艺”的非遗文化传承人——罗桑龙老师。实践团水洛乡这两项极具代表性的非遗文化出发,就非遗文化的工艺艺术、延续传承、传播方式、发展路径等问题与两位老师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锅庄舞,又名“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源于藏族的生产生活,被称为藏乡民间歌舞文化交融的“活化石”。兰布老师立足水洛乡的自然历史和民俗风情,介绍了藏族锅庄舞在这里的起源发展和表演形式。水洛乡的锅庄舞曲调多样、舞姿灵活、歌词糅合了古今、天地、劳动、传说、英雄等多方面内容。谈到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他进一步补充道,锅庄舞作为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名录的民间舞蹈,虽然各地风格有所不同,但从歌词内容到乐曲、舞蹈、服饰都体现着藏民族丰盈聪慧、勤劳勇敢、豁达豪迈、亲近自然、向往和谐的内心情感世界。锅庄舞是水洛乡藏族人民生活与智慧的结晶。
实践团同锅庄舞传承人兰布老师合照
如果说锅庄舞文化是水洛乡“活的灵魂”,那么木碗技艺便是水洛乡游牧文明的静态缩影。罗桑龙老师从自己的藏木碗工艺间拿出一件又一件珍宝,有的木制天成忠于原味,有的缀满珊瑚蜜蜡精美异常,色泽花纹大小形状各异。抚摸着上面疏密有致的天然纹理和包金嵌银的繁复装饰,他向实践团详细解说了藏族木碗的起源由来、种类样式、选材用料、制作工序工艺和使用时文化礼仪,他说,以前在每个藏族牧民的行囊里都有体轻质固却意义不凡的木碗,远比黄金珍贵,代表着天地自然与藏族人民的特殊感情,藏民的木碗手艺都是祖传的,不过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藏民家里也开始用瓷碗、不锈钢碗了,用木碗的人越来越少,做木碗的手工艺人也越来越少了。
罗桑龙老师向实践团展示解说藏木碗
藏木碗“制胚”工序
实践团完成对两位老师的深度访谈后,了解到水洛乡锅庄舞和木碗制作两项非遗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现状,便结合课堂所学,发挥专业优势,向两位老师及其工作坊普及了手机、电脑、数码相机等智能设备的使用操作,教授了网络直播、图文编辑、视频创作等技巧和方法,以此打开新窗口,拓展非遗传播的渠道和方式。
同时,实践团也开展了系列文化传播传承活动,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将线上直播与线下宣传相结合的方式,为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注入信息时代的活水,号召更多人关注和发扬,热爱和传承非遗文化,希望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媒介让更多非遗文化被看见、被传播,让这些优秀技艺和文化走得更远、更久。
乡村振兴,存根于文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奋进于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新的时代,非遗文化站在新的起点上,青年的推动不可或缺,实践团的非遗文化传播与服务工作将持续为爱“发电”,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增添文化动力。
实践团与木碗传承人罗桑龙老师合影
审核:王姝
文:郎机石布子
图:张里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