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2班 罗勇平
个人简历:罗勇平,1967年生于江西。1984年考入成都航空工业学校“工具设计与制造”专业。1988年毕业分配到南京511厂工作。先后做过车间技术员,培训中心老师兼团总支书记,集团销售管理处长,市场片区总经理,成品管理处处长等职。于2005年下海,先后在上海广域水务投资有限公司任法人代表和董事长兼总经理,同济大学上海凡清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清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兼总经理,南京欧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南京瑞洁特膜分离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现在专职做污水处理,在上海和合伙人开办了一家环保公司,主要针对工业水污染领域尽点微薄之力。先后取得南大商学院在职MBA(结业),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硕士,IPMPc级项目经理等资格证书。
祝福语:成航,成就梦想的摇篮!
岁华迅忽,离开成航,快三十年了。
一九八四年九月六日清晨,我在坐了将近五十个小时的火车后,来到成航报到。当时成航的全称是“成都航空工业学校”。我被录取的专业为“工具设计与制造”。所属班级是“机加专科八四零二班”。那一年,我十七岁。
记得接我们这些新生的校车驶离成都站后,穿过市区,先是到的九眼桥,然后往南进入一条貌似乡村公路的柏油马路。接站的学姐告诉我们:路的左边是川大,右边是科大。说完没多久,道路两边便出现了田野。左侧不远,一直有一条河流蜿蜒相伴。几分钟后,车子进入一条乡镇集市模样的街道。“这是桂溪乡政府,同学们别睡着了,前面就是我们学校了。”在我们个个都在试着抗拒疲惫的一刻,学姐又开始说话了。出了桂溪街道,两边依然是田野。但路的右边不远处,一座校园的模样映入眼帘,两栋绿色的大楼尤为显眼。学姐大声的告诉大家,那就是我们学校啦。紧接着车子到了白药厂,右拐弯驶入一条更小的水泥路,两边是绿油油的的菜地。不到三百米,便是我们学校。校门不大,校名是写在一块方形的铜牌上,挂于校门的右侧。“成都航空工业学校”几个字赫然在目。后来我才知道校名题字是当时的书法大家,四川省书协主席李半黎先生的手笔。
往里走,分别是两幢四层的教学楼,两个食堂,实习工厂,篮球场和足球场,粉白色的女生宿舍刚刚建好,路上看到的绿色楼房是男生宿舍,分别称之为南楼和北楼。两楼之间是排球场。我们班级住宿分配在北楼的一楼,全班35人(实际报到34人),按学号顺序安排房间。我的学号为22号。最先住109室,当时的室友是罗阳、曾文、杨仁志。一年后搬到四楼407室一直住到毕业,室友为罗阳、周海峰、贺川生。
到了宿舍楼,班主任梁德平和辅导员张老师早在门口等候。拿着班级的花名册一个个确认。至今仍记得梁老师对我说的也是我第一次真切地听到的成都话:“你就是罗勇平哇?”,紧接着把我领进宿舍,并告诉我 许多新来乍到要注意的生活常识和事项。一种亲切、温暖、安全的感觉随着他的微笑和川音扑面而来,彻底驱散了疲倦和陌生。于是我在放好行李后随即跟着他去招呼更多接踵而至的新同学,一直到下午才去整理自己的床铺。也许正是这在今天看似略显成熟的举动,又或许是因为自己在班上年龄偏大个子较高的原因,报到后的第二天班会上,梁老师即宣布我当班长。
安顿完毕,我们便开始观察和适应学校。第一印象是伙食不错,两个食堂各有特色,品种选择余地很大,口味好价格却不高。唯一不足的是许多人用了将近一个月才适应并喜欢上花椒的味道。校园不大,但各种功能齐全。尤其当时的足球场才建好不久,标准规模,与其他大学无异。但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等设施规模更像是一所中学。四年里我们一直在一个固定的教室里上课。早操点名,晚自习点名,统一熄灯后有老师检查等等都像中学的节奏和管理模式。我为此一度有过失望和动摇。进校不久,新生统一摸底考试中我是班级第一。可随着正式课程开始尤其是专业课后,我的成绩曾一度急剧下滑甚至出现了补考。当时的班级团队真的如同家庭成员,互帮互助蔚然成风;班主任和辅导员如同家长,既抓成绩,也帮思想;任课老师个个认真负责,苦口婆心,从不放弃任何一个人。正是由于这些好老师和好同学的帮扶提携,我很快步入了正轨。在后来不当班长后又去协助专科团总支做了一些工作,直到毕业。一九八八年八月我分配到当时的航空航天部南京五一一厂工作。
在成航的四年,铭心刻骨的记忆太多太多了,巾短情长,我只有简单选取三事:
一、被捐款和被救助
进校不久,班主任和辅导员看了我的档案,知道了我是孤儿。除了分别找我谈话进一步了解和关怀外,梁老师还在班上公布了这一情况,并在一次班会上有意把我支开后号召同学们给我捐款。我记得是在一次晚自习快结束时班主任突然来到教室,简短的说了一下此事,把同学们和他捐的钱和粮票交到了我的手中。同学们鼓起了掌,而我那一刻除了惊喜和激动,还有强忍回去的泪水。回到宿舍,我小心翼翼的把钱和粮票收好,并把每个捐款同学的名字郑重地写在日记本里。这个本子一直留到今天。班上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年龄都不大(最小刚满十四岁),绝大部分家里条件都不是太好,却硬是在带来的有限的生活费里挤出一块两块的捐给我,其心、其情、其真令我没齿难忘啊。尤其是艾华同学,还把我的身世告诉了他的家里,他妈妈童光英老师不久即写信来关心鼓励并于第二学期给我做了一件衣服寄来……许多年后我特地找了个机会出差襄樊,还专程拜望了童老师。非常普通的一个退休老太太,但大爱一直就在她的心中。
另外,辅导员张老师也把我的情况给机加专科张主任反映了,专科领导具体了解了情况后表示:尽管助学金制度已经取消,但对于这种特殊情况还是要特事特办,具体补助金额由辅导员每个季度视情况打报告申请即可。张老师告诉我这一消息的时候,非常高兴,仿佛比我还开心。经他关心操办,我得到了两次二十元的菜票补助和一次四十元的生活用品补助。直到后来我的亲生父母联系上我才中断补助。我平生穿的第一双“三接头”皮鞋和第一条棉裤都是在成航得以实现的。那个冬天,除了温暖,就是感动。
二、一针一线见深情
尽管我并不是很喜欢专业课,但成航独特的管理模式和校园风气,令每个学生都耻于虚度时日,除了正常课程的学习,当时的兴趣爱好小组层出不穷。大家都求知若渴格外勤奋。我也一样,特别喜欢看书和写字。那时春熙路上的古籍书店和新华书店是我每周必逛的地方。但更多的我还是每天下午都要去学校的阅览室看书。常常是到下班时间了还磨磨蹭蹭不肯离开,阅览室两位老师都是女的,一个是包老师,一个是鲍老师,看我到点了还不走,也不急着催我,而是一边收拾一边轻声的用成都话问我“同学,快吃晚饭咯,还不饿哇?”此时我才发现阅览室只有我一个学生了,有点不好意思起来。正准备起身时,她们一边拖地一边又会说:“你看嘛,你如果有重要的没看完的就继续看嘛,没得关系的!”她们越是这样说我越是不好意思,但有时还是会多看一会的。一来二去的渐渐地也就熟悉了。她们夸我爱学习,我也帮着拖地整理书刊。有一次,包老师突然说:“小罗,你的毛衣坏了。我拿回去帮你补一下。还没等我婉言谢绝,她又说:没的关系的,毛衣再不补,坏得会更快。“当她知道我就只有一件毛衣以后,第二天从家里带来一件毛衣给我换上才把我的毛衣拿走。第三天下午我再去看书时,她把织补好的毛衣给了我,一点都看不出织补的痕迹。她家住在双桥子离学校较远。现在想来她应该是花了大半个晚上赶补出来的。有常识的女同学告诉我,这是帮你拯救了毛衣,要不然线掉多了,毛衣就全散了。于是我就在感激之余写了一篇《一针一线见深情》的文章投到了学校广播站。没想到第二天中午就广播了。两位老师也听到了。包老师说:“这只是个小事情,写出来干啥子?”但她们还蛮高兴的。我与她们的关系也更融洽了,去看书也更勤了。而她们对我的关心也越来越多。包老师几次从家里带来自己做的好吃的给我,鲍老师因为家就在学校也邀请我去她家吃饭。我也在阅览室看了大量的文史书法之类的书刊杂志并做了许多读书笔记。增长了知识和视野,奠定了兴趣爱好的基础。在成航期间,我参加并获得了几次百科知识和书法竞赛的奖项,陶冶了我的情操。
现在想起来,这两位老师都不是专业老师,只是学校的普通教职员工。但她们对本职工作的细心负责,对学生们的热忱和关爱,无不体现了成航的一种文化和风尚。校园不大,却像家园。正是这样的氛围,不仅滋养了一个个懵懂少年的成长,更催生了我们求知向上的梦。
三、“广角镜”
“广角镜”是我们机加专科自办的一份小报,每周一版,油印,钢板刻字,全是学生完成。创办人除了我,还有胥先玖、白玉博、徐晓舒和侯德怀,付文平因为钢板字好主要负责刻字。其中白玉博现在南京市司法局法规处任处长,侯德怀在株洲市政府网站任总编。职业文字生涯与学校当年的操刀不无关系。一份仅在校园里传阅的油印小报,在当时是很流行也很普通的一种宣传方式和平台。但以现在的角度来看该小报的诞生和发展,我觉得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我们学校尽管是一所中专学校且学生年龄普遍偏小,但思想却十分活跃。对于当时流行于各高校的一些大思潮、大讨论我们也是参与和响应的。我记得当年我写的一篇《我与12.9的对话》当时在同学们当中就曾引起关注和讨论。现在来看那篇文章无论从文采还是观点都显得稚嫩和愤青了些,但整个格调是充满爱国热情和使命担当的,可谓绝对的正能量。二是我校尽管校规严格,近似于保守的校风校纪怎么看都是典型的象牙塔版本。其实领导是开明进步和包容的。我还写过一篇《饿》主要抨击食堂某一阶段早餐不行的,言辞激烈。没想到总务科一领导把我找去了解情况后,表扬我意见提得好,并立即责成食堂早餐增加了几个带荤的品种,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专科团总支领导特地找我,对我表扬和肯定。此事让我非常有成就感。现在想想,当时近似苛严的校纪并非死板,恰恰它对我们这种年龄段的学子是一种保护、鞭策和引领,与今天的“明德、笃行、求实、创新”不期而合。在这样的软环境下,学生们不仅勤勉上进,严谨踏实,同时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为日后走向社会走向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仅举一例,我班同学贺川生,毕业后就是靠着当年在成航养成的勤勉好学的习惯和自学的英语底子,很快就直接考入到湖南大学读研。留校任教后又攻读了香港理工大学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在国际语言学界取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四十出头被评为正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等。近三十年我们一直以成航同学亲切相处,相互关心、帮助、督促和鼓励。我们都觉得: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走得多远,成航的四年对我们的影响都是深刻和巨大的。
以上是我对母校岁月的点滴回顾。好久不写东西了,但此刻我却不想搁笔。要说的要感慨的真是太多太多了。很快,我们也都是五十岁的人了。但一提到成航,就仿佛回到少年时光。总是难抑激动和回忆。美好的四年,青葱的四年。那被绿色田野围绕的校园,那一如中学教室里的朗朗书声,那实习工厂头次见到的电焊火花以及自己做成的小铁榔头,那熄灯后仍在偷偷“八卦”的悄悄话,校门口的猪头肉和热抄手以及毕业临别时女同学的嚎啕大哭等等,无不一一涌到眼前,直到溢出泪水。而成航于我,除了成长和学业,更有一份恩情和救赎。她使一个迷茫无助、懵懂无知甚至有些顽劣的少年不仅获取了成长的养分,知识的铺垫,爱的关怀,也奠定我奋发进取、乐观向上、与人为善的人生态度。在成航的四年里,我们多少次的期盼:什么时候能毕业啊?而在我们离开母校后,我们却多少次的梦想:要是我们还在成航读书就好了!这是许多人的摇篮情结,更是我们对母校一次次深深的眷恋。在母校即将五十华诞之际,我最想说的也就是八个字:真心感恩,继续努力!前四字是我的肺腑心声,后四字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当年励志习惯的延续吧。 点击今天的学校网站,学校不仅更名为“227平台皇冠”,而且规模、设施、人才、实力和环境等也越来越先进、宏大、优美,学校的办学宗旨及理念也越来越凸显特色和与时俱进了。我深信也衷心祝福我的母校越办越好,当年惠及我的那份“恩爱”和“营养”能惠及到更多的莘莘学子。
最后感谢我的班主任梁德平老师!我的老同桌刘洁同学给我提供了此次用文字感恩母校的机会。再次感谢我的母校!感谢所有当年关心和爱护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
(审稿:虞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