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产教融合,助力智能时代民航服务业高质量发展,4月11日,民航运输学院副院长杨菲携民航空中安全保卫教研室主任杨文韬和空中乘务教研室副主任杨羽宇一行赴华夏航空教育科技产业有限公司调研交流。华夏航空教育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汤晓寒、职业发展部经理梁茹冰及相关业务负责人参与座谈。双方围绕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创新模式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共谋合作新篇章。

双方探讨产教融合渠道
聚焦产业需求,重塑人才培养内涵
随着民航服务业向高质量阶段加速转型,企业对人才职业认同感与综合能力的要求显著提升。座谈会上,汤晓寒强调:“职业认同感是员工忠诚度的核心,更是企业控本增效的关键。民航从业者不仅需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拥有持续学习与适应变革的综合素养。”对此,杨菲表示,学院将全面推进产教融合课程前置,将SMS安全管理体系、ATC培训、CRM机组协作等内容嵌入专业课程,同步优化岗位胜任力画像,动态对接企业需求,缩短学生入职适应周期。
共绘职业蓝图,拓宽成长通道
针对学生职业发展路径,梁茹冰提出“纵向晋升+横向拓展”双轨模式:乘务员可通过技术职称晋升成为乘务专家,或转向行政管理岗位实现多维度发展。她建议将岗位胜任力模型融入课程体系,使学生提前掌握职业标准;同时强化“职业可持续发展力”,打通学历提升通道。杨菲积极回应:“学院正筹建职教本科专业,构建‘专科-本科’贯通培养体系,同时愿与华夏航空探索共建‘在职教育合作项目’,为航司在职员工提供学历提升服务。”

梁茹冰经理分享企业人才需求
创新合作模式,共树行业标杆
此次调研在产教融合模式上进行了突破性的探索。一是探讨“一个资质、两个基地”的校企合作模式,以我校为依托打造符合局方标准的CCR121客舱训练中心,企业深度参与基地建设与师资培养;二是联合开发国产大飞机C909、C919专项训练课程,推动服务标准体系化与国际化;三是共建民航运输学院校外实践基地,通过“空中课堂”、师资互训、项目共研等举措,为行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深化产教融合,践行职教使命
此次深度交流不仅是一次校企合作的常规调研,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要部署的生动实践,彰显了我院全力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展望未来,双方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进一步细化合作方案,深化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